【很角色記者李佳龍/高雄報導】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合作,自110年起運用「衛星標識放流」技術,追蹤台灣海域軟骨魚類行蹤,已成功回收分析18尾、9種軟骨魚數據,為保育工作提供重要資訊。
海保署透過在軟骨魚身上裝設衛星標識器,記錄其移動路徑、水深及環境變化等數據。當標識器浮上海面,資訊便透過衛星回傳,讓科學家得以一窺這些海洋生物的神秘生活。目前已成功追蹤鯨鯊、巨口鯊、犁頭鰩等9種、18尾軟骨魚。
其中巨口鯊研究發現尤其令人振奮,全球僅有200多筆紀錄,但在台灣發現數量,就佔了全球一半以上,顯示台灣在研究此稀有物種扮演重要角色。目前農業部漁業署也早已於2020年公告禁捕,根據近年調查研究顯示,巨口鯊白天潛藏在深海400到600公尺深海域,夜晚則上浮200公尺內淺海,研判可能為追逐磷蝦獵物,才浮上淺海區。此外,從犁頭鰩的研究中也發現到,不同軟骨魚有各自棲息偏好,有助於未來制定更精準的保育對策。
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則表示,研究成果有助於了解軟骨魚生態與洄游行為,為台灣海洋保育政策提供重要參考。未來將持續透過研究與監測,並加強與漁民、業者及民間團體合作,落實海洋保育類動物通報與救援機制,共同守護珍貴海洋生物。
海保署透過在軟骨魚類身上裝設衛星標識器後,可精確記錄魚種在水底各項數據。(紅線框內為巨口鯊標識器。翻攝海洋保育署)
無斑龍紋鱝裝設衛星標識後,觀察魚體無礙後,進行放流(圖:海洋保育署提供)
南方龍紋鱝於裝設衛星標識前,先暫置船上觀察狀況(圖:海洋保育署提供)
潛水員除了要冒險在巨口鯊鰭上裝設標識器外,若發現巨口鯊身上有魚網殘網,也以刀具協助排除。(紅線框內為潛水員與巨口鯊近距離接觸。翻攝海洋保育署)